专利摘要:
一種主動型光纖纜線與相關之電子裝置。所述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一接頭具有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以構成一對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的一傳輸正端輸入腳位與一傳輸負端輸入腳位與一設備之傳輸正端與傳輸負端分別耦接。該對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具有一共模阻抗結構,使上述傳輸正端與傳輸負端所帶有的電容充電,並使上述電容的充電狀況得以用於判斷該主動型光纖纜線與該設備之連結。
公开号:TW201321818A
申请号:TW100142881
申请日:2011-11-23
公开日:2013-06-01
发明作者:Sheng-Yuan Lee
申请人:Via Tech Inc;
IPC主号:H01R13-00
专利说明:
主動型光纖纜線與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光纖纜線與使用光纖纜線的電子裝置,特別有關於一種具有電光與光電轉換(electrical-to-optical/optical-to-electrical;EO/OE)處理晶片的主動型光纖纜線(Active Optical Cable,AOC)與使用此主動型光纖纜線的電子裝置。
通用序列匯流排(USB)介面常用於主機端與裝置端之連結溝通,具有高傳輸率。傳統USB 2.0的傳輸速率僅有480M bps,但從USB 2.0所發展出來的USB 3.0,其傳輸率上達5Gbps。
在主機端與裝置端的連結方面,除了透過主機端與裝置端個別的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進行直接連結之外,亦可透過纜線連結主機端與裝置端個別的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一般而言,上述纜線為銅纜線。然而,對於長距離傳輸(例如,主機端透過纜線連結投影機等裝置)而言,大量使用銅纜線除了成本過高之外,亦有信號因距離過長而衰減等問題。所以,針對長距離傳輸,需要一種可靠的纜線技術。
本發明揭露一種主動型光纖纜線,包括一第一接頭、一第二接頭以及一光纖。該第一接頭用以連結一第一設備。該第二接頭用以連結一第二設備。該光纖則連結該第一以及該第二接頭。
該第一接頭具有一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該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以一第一傳輸正端輸入腳位與一第一傳輸負端輸入腳位與上述第一設備上的一第一傳輸正端與一第一傳輸負端分別耦接。該第一傳輸正端輸入腳位以及該第一傳輸負端輸入腳位構成一對第一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該對第一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具有一第一共模阻抗結構。該第一共模阻抗結構使該第一傳輸正端與該第一傳輸負端所帶有的電容充電。如此一來,該電容的充電狀況得以用於判斷該主動型光纖纜線與該第一設備之連結。
根據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所實現的一電子裝置可包括上述第一設備與上述主動型光纖纜線。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示,詳細說明如下。
第1A圖、第1B圖以及第1C圖圖解根據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所實現的一主動型光纖纜線之技術。
參考第1A圖,一主動型光纖纜線100包括一第一接頭102、一第二接頭104以及一光纖106。該第一接頭102用於連結一第一設備110。該第二接頭用於連結一第二設備112。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設備110或第二設備112其中之一可視為主機(Host);另一設備可視為裝置(Device)。主機例如是:伺服器等;裝置例如是:投影機或是集線裝置(Hub)等。該光纖106則連結該第一接頭102以及該第二接頭104。所述接頭與設備之間可採用通用型序列匯流排(USB)介面。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接頭102可連結該第一設備110上的一第一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第二接頭104可連結該第二設備112上的一第二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在上述接頭與接口的連結介面中,接頭的連結類型為插座型或插頭型其中之一,而接口的連結類型為另一。此外,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設備110與該主動型光纖纜線100可視為一電子裝置,該第一設備110例如是主機,該電子裝置可透過該主動型光纖纜線100將資料快速地傳輸至另一設備(如:配置於該電子裝置外的第二設備)。在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設備112與該主動型光纖纜線100可視為另一電子裝置,該第二設備112例如是裝置,此另一電子裝置可透過該主動型光纖纜線100將資料快速地傳輸至另一端之設備(如:配置於該電子裝置外的第一設備)。
參考第1B圖,所述接頭(第一接頭102或者第二接頭104)可包含一印刷電路板(PCB)120。該印刷電路板120上有複數個接觸墊122、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一電光轉換器126以及一光電轉換器128。特別是,由於本發明在纜線端配置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等光電元件,故以主動型光纖纜線稱之。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先前技術將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等光電元件配置於設備端,本發明則是將上述的光電元件配置在纜線端。因此,採用本發明之主動型光線纜線即不需更換設備端的硬體設備就可以達到快速且長距離之傳輸。
該等接觸墊122用於耦接設備端之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的複數個腳位;例如,以USB 3.0介面為例,該等接觸墊122分別耦接設備端一USB 3.0接口的一電源線端(VBUS)、一地線端(GND)、一傳輸正端(TX+)、一傳輸負端(TX-)、一接收正端(RX+)、一接收負端(RX-)、一資料正端(D+)、一資料負端(D-)以及一數據線地端(GND_DRAIN)。上述的該傳輸正端(TX+)與該傳輸負端(TX-)為USB 3.0介面中的一對傳輸差動訊號腳位。上述的該接收正端(RX+)與該接收負端(RX-)為USB 3.0介面中的一對接收差動訊號腳位。一般來說,在USB 3.0介面中,傳輸差動訊號腳位(TX+及TX-)與接收差動訊號腳位(RX+及RX-)為一全雙功傳輸模式,亦即訊號的傳輸或接收可以同時進行,互不影響。另一方面,上述的該資料正端(D+)與該資料負端(D-)為USB 3.0介面中支援USB 1.0介面或USB 2.0介面的一對傳輸/接收差動訊號腳位。上述的傳輸/接收差動訊號腳位(D+及D-)為一半雙功傳輸模式,亦即訊號的傳輸或接收只能擇一進行。此外,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不需配置上述的該資料正端(D+)與該資料負端(D-)以及對應的接觸墊122。
該等接觸墊122與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耦接。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則更與該電光轉換器126與該光電轉換器128耦接。所述耦接方式包括:印刷電路板佈線(PCB traces)、銲線(wire bonding)、焊接(soldering)…等。特別聲明之,上述接觸墊、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電光轉換器以及光電轉換器不限定佈置於印刷電路板的同一側。考慮接頭之空間設計,上述元件可分散佈置於印刷電路板的兩面。
該電光轉換器126可為發光二極體(例如,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Diode/VCSEL)。該光電轉換器128可為感光二極體(photodiode)。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可將該等接觸墊122所接收到的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超高速傳輸信號SS_signals之內容轉換為電流,以驅動該電光轉換器(如:發光二極體)126發光;所產生的光信號將交由光纖106傳輸。至於反方向之信號傳輸,光纖106所傳遞而來的光信號可經由該光電轉換器(如:感光二極體128)轉換為電流,待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處理後,呈超高速傳輸信號SS_signals經該等接觸墊122傳遞至設備端的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
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包括對應該等接觸墊122(即對應設備端之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的複數個腳位)的腳位。參閱第1C圖,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以一傳輸正端輸入腳位TXin+與一傳輸負端輸入腳位TXin-分別對應設備端之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例如,USB 2.0或USB 3.0接口)的一傳輸正端TX+與一傳輸負端TX-。在此,可將該傳輸正端輸入腳位TXin+與該傳輸負端輸入腳位TXin-視為一對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
特別是,本發明以第1C圖圖解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於該對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由傳輸正端輸入腳位TXin+與傳輸負端輸入腳位TXin-所構成)的特殊設計,用於辨識所揭露之主動型光纖纜線與設備端之連結。如第1C圖所示,在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中,該對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具有一共模(common mode)阻抗結構Zcm,故可以充電設備端之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之傳輸正端TX+與傳輸負端TX-所帶有的電容,並以上述電容的充電狀況判斷主動型光纖纜線與設備端之連結狀況。舉例來說,當設備端與光纖纜線連結時,上述的電容會進行充電,藉此確認設備端與光纖纜線成功地連結。
詳言之,在第1C圖所示實施方式中,該共模阻抗結構Zcm包括電阻R_TXin+以及電阻R_TXin-。電阻R_TXin+將該傳輸正端輸入腳位TXin+接地。電阻R_TXin-將該傳輸負端輸入腳位TXin-接地。換言之,該共模阻抗結構係指電阻R_TXin+以及電阻R_TXin-之間的結點(node)會接地,故該共模阻抗結構會具有一共模阻抗值(common mode impedance)。此共模阻抗值係由在該傳輸正端輸入腳位TXin+與該傳輸負端輸入腳位TXin-同時輸入大小相同的正電壓或負電壓所得,此時電阻R_TXin+以及電阻R_TXin-可視為並聯。另一方面,若在該傳輸正端輸入腳位TXin+與該傳輸負端輸入腳位TXin-分別輸入大小相同的正電壓及負電壓,將會得到一般的差動阻抗值(differential mode impedance),此時電阻R_TXin+以及電阻R_TXin-可視為串聯。特別是,由於電阻R_TXin+以及電阻R_TXin-之間的結點(node)會接地,故當設備端與光纖纜線連結時,可以充電設備端之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之傳輸正端TX+與/或傳輸負端TX-所帶有的電容。因此,對於具有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的設備端而言,由於本發明的光纖纜線中具有該共模阻抗結構Zcm,故可以確認設備端與光纖纜線是否成功地連結。相反地,先前技術無共模阻抗結構Zcm設計的一般纜線將無法確認設備端與纜線是否成功地連結,而可能造成資料傳輸失敗。
特別聲明之,以上第1B圖以及第1C圖所述技術,可僅實現於第1A圖之第一接頭102或第二接頭104中,或同時實現於第一與第二接頭102與104中。
關於所揭露之接頭(第1A圖之第一接頭102或第二接頭104),其外型可呈常見的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standard A plug)、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B型插頭(standard B plug)、或通用序列匯流排微B型插頭(Micro-B plug)。
第2A圖與第2B圖圖解一種實施方式,其中以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實現所揭露之接頭。如第2A圖所示,所揭露之接頭其外型為常見的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根據切線a,所揭露之接頭的剖面圖如第2B圖所示。印刷電路板120上的接觸墊122由金屬片202連結插頭結構200上對應的腳位,以經由插頭結構200與設備端的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連結。
第3A圖與第3B圖圖解一種實施方式,其中以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B型插頭實現所揭露之接頭。如第3A圖所示,所揭露之接頭其外型為常見的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B型插頭。根據切線b,所揭露之接頭的剖面圖如第3B圖所示。印刷電路板120上的接觸墊122由金屬片302連結插頭結構300上對應的腳位,以經由插頭結構300與設備端的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連結。
第4A圖與第4B圖圖解一種實施方式,其中以通用序列匯流排微B型插頭實現所揭露之接頭。如第4A圖所示,所揭露之接頭其外型為常見的通用序列匯流排微B型插頭。根據切線c,所揭露之接頭的剖面圖如第4B圖所示。印刷電路板120上的接觸墊122由金屬片402連結插頭結構400上對應的腳位,以經由插頭結構400與設備端的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連結。
特別聲明之,印刷電路板120之接觸墊122與插頭結構(如200、300、400)之連結並不限定以第2B圖、第3B圖以及第4B圖所示之金屬片(202、302、402)方式,也可採用囓合技術(mating)或是直接焊接。
回到第1A圖,假設該第一接頭102所連結的該第一設備110為主機端,且該第二接頭104所連結的該第二設備112為裝置端;第5A圖、第5B圖以及第5C圖圖解用於連結一主機與一裝置的主動型光纖纜線的多種實施方式。第5A圖令第一接頭102以及第二接頭104皆以以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200實現。第5B圖以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200實現第一接頭102,但以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B型插頭300實現第二接頭104。第5C圖以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200實現第一接頭102,但以通用序列匯流排微B型400插頭實現第二接頭104。特別是,在上述的該第一接頭102與該第二接頭104中皆配置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等光電元件,以提供長距離且快速之資料傳輸。
特別聲明之,第5A圖、第5B圖以及第5C圖並非意圖限定本發明之主動型光纖纜線之實現方式。以包括第1B圖以及第1C圖技術之接頭實現之光纖纜線皆涉及本發明內容。
以下討論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之供電方式。
第6圖以USB 3.0介面為例,圖解該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對應設備端之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的腳位,包括:電源線輸入腳位VBUSin對應電源線端VBUS;資料負端輸入腳位Din-對應資料負端D-;資料正端輸入腳位Din+對應資料正端D+;地線端輸入腳位GNDin對應地線端GND;接收負端輸入腳位RXin-對應接收負端RX-;接收正端輸入腳位RXin+對應接收正端RX+;數據線地端輸入腳位GND_DRAIN_in對應數據線地端GND_DRAIN;傳輸負端輸入腳位TXin-對應傳輸負端TX-;以及傳輸正端輸入腳位TXin+對應傳輸正端TX+。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不需配置資料負端輸入腳位Din-及其對應資料負端D-,與資料正端輸入腳位Din+及其對應資料正端D+。值得一提的是,如前所述,由於由傳輸正端輸入腳位TXin+以及傳輸負端輸入腳位TXin-所構成的該對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具有一共模阻抗結構Zcm,故可判斷主動型光纖纜線與設備之連結狀況。
另外,假設第1圖的第一設備110與第二設備112皆供電,且第一設備110為主機、第二設備112為裝置的情況下,第二設備端112會將電力以其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之電源線端VBUS逆向傳遞給所連結之主動光纖纜線106的第二接頭104中的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之電源線輸入腳位VBUSin,使晶片得以動作。
第7圖圖解所揭露之主動型光纖纜線的另外一種設計,用於應付一端設備沒有供電的狀況(例如,裝置端常不供電)。如圖所示,第二接頭104所連結的第二設備112不供電,所揭露之V型光纖纜線組除了原本連結第一接頭102與第二接頭104的主動型光纖纜線106,更包括一電源線700,其中電源線700更提供一第三接頭702。詳言之,電源線700的一端耦接該第二接頭104,電源線700的另一端耦接該第三接頭702。此外,第三接頭702用於連結一電源704,以供電給該第二接頭104內的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綜上所述,本發明將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等光電元件配置在纜線端,故對使用者而言,僅需使用本發明主動型光纖纜線,而不需更換設備端的硬體設備,即可進行長距離且快速的資料傳輸。此外,由於本發明的光纖纜線中具有該共模阻抗結構Zcm,故可以確認設備端與光纖纜線是否成功地連結。另外,針對光纖纜線之一端所連結的裝置其供電或不供電的情況,本發明亦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以驅動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主動型光纖纜線
102...第一接頭
104...第二接頭
106...光纖
110...第一設備
112...第二設備
120...印刷電路板
122...接觸墊
124...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126...電光轉換器
128...光電轉換器
200...插頭結構
202...金屬片
300...插頭結構
302...金屬片
400...插頭結構
402...金屬片
700...電源線
702...第三接頭
704...電源
a、b、c...切線
D+、D-...資料正、負端
Din+、Din-...資料正、負端輸入腳位
GND...地線端
GNDin...地線端輸入腳位
GND_Drain...數據線地端
GND_Drain_in...數據線地端輸入腳位
R_TXin+、R_TXin-...電阻
RX+、RX-...接收正端、負端
RXin+、RXin-...接收正端、負端輸入腳位
SS_signals...超高速傳輸信號
TX+、TX-...傳輸正端、負端
TXin+、TXin-...傳輸正端、負端輸入腳位
VBUS...電源線端
VBUSin...電源線端輸入腳位
Zcm...共模阻抗結構
第1A圖、第1B圖以及第1C圖圖解根據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所實現的一種主動型光纖纜線之技術;
第2A圖與第2B圖圖解一種實施方式,其中以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實現本發明主動型光纖纜線之接頭;
第3A圖與第3B圖圖解一種實施方式,其中以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B型插頭實現本發明主動型光纖纜線之接頭;
第4A圖與第4B圖圖解一種實施方式,其中以通用序列匯流排微B型插頭實現本發明主動型光纖纜線之接頭;
第5A圖、第5B圖以及第5C圖圖解本發明之主動型光纖纜線的多種實施方式;
第6圖以USB 3.0介面為例,圖解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124所包括的複數個腳位,對應設備端之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以及
第7圖圖解所揭露之主動型光纖纜線的另外一種設計,用於應付一端設備沒有供電的狀況。
124...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R_TXin+、R_TXin-...電阻
TX+、TX-...傳輸正端、負端
TXin+、TXin-...傳輸正端、負端輸入腳位
以及
Zcm...共模阻抗結構
权利要求:
Claims (20)
[1] 一種主動型光纖纜線,包括:一第一接頭,用以連結一第一設備;一第二接頭,用以連結一第二設備;以及一光纖,連結該第一接頭以及該第二接頭,其中:該第一接頭具有一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該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以一第一傳輸正端輸入腳位以及一第一傳輸負端輸入腳位與該第一設備上的一第一傳輸正端以及一第一傳輸負端分別耦接;且該第一傳輸正端輸入腳位以及該第一傳輸負端輸入腳位構成一對第一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且該對第一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具有一第一共模阻抗結構,使該第一傳輸正端與該第一傳輸負端所帶有的電容充電,並使該電容的充電狀況得以用於判斷該主動型光纖纜線與該第一設備之連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該第一共模阻抗結構包括:一第一電阻,將該第一傳輸正端輸入腳位接地;以及一第二電阻,將該第一傳輸負端輸入腳位接地。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在該第一設備為一不供電裝置的情況下,更具有一第三接頭耦接該第一接頭,用以連結一電源以供電給該第一接頭內的該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在該第一設備為一供電裝置的情況下,該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以一電源線輸入腳位與該第一設備的一電源線端耦接,以由該第一設備供電給該第一接頭內的該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該第一設備上的該第一傳輸正端以及該第一傳輸負端配置於一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該第二接頭具有一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該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以一第二傳輸正端輸入腳位以及一第二傳輸負端輸入腳位與該第二設備上的一第二傳輸正端以及一第二傳輸負端分別耦接;且該第二傳輸正端輸入腳位以及該第二傳輸負端輸入腳位構成一對第二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且該對第二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具有一第二共模阻抗結構,使該第二傳輸正端與該第二傳輸負端所帶有的電容充電,並使上述第二傳輸正端與第二傳輸負端所帶有的電容的充電狀況得以用於判斷該主動型光纖纜線與該第二設備之連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該第二共模阻抗結構包括:一第三電阻,將該第二傳輸正端輸入腳位接地;以及一第四電阻,將該第二傳輸負端輸入腳位接地。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該第二設備上的該第二傳輸正端以及該第二傳輸負端配置於一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該第二接頭具有一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在該第二設備為一不供電裝置的情況下,更具有一第三接頭耦接該第二接頭,用以連結一電源以供電給該第二接頭內的該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該第二接頭具有一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在該第二設備為一供電裝置的情況下,該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以一電源線輸入腳位與該第二設備的一電源線端耦接,以由該第二設備供電給該第二接頭內的該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主動型光纖纜線,其中:該第一接頭呈一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且該第二接頭呈一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一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B型插頭以及一通用序列匯流排微B型插頭其中之一。
[12]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設備;以及一主動型光纖纜線,適於連結該電子裝置外的一第二設備,該主動型光纖纜線包括:一第一接頭,用以連結該第一設備;一第二接頭,用以連結該第二設備;以及一光纖,連結該第一接頭以及該第二接頭,其中:該第一接頭具有一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該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以一第一傳輸正端輸入腳位以及一第一傳輸負端輸入腳位與該第一設備上的一第一傳輸正端以及一第一傳輸負端分別耦接;且該第一傳輸正端輸入腳位以及該第一傳輸負端輸入腳位構成一對第一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且該對第一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具有一第一共模阻抗結構,使該第一傳輸正端與該第一傳輸負端所帶有的電容充電,並使該電容的充電狀況得以用於判斷該主動型光纖纜線與該第一設備之連結。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共模阻抗結構包括:一第一電阻,將該第一傳輸正端輸入腳位接地;以及一第二電阻,將該第一傳輸負端輸入腳位接地。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在該第一設備為一不供電裝置的情況下,該主動型光纖纜線更具有一第三接頭耦接該第一接頭,用以連結一電源以供電給該第一接頭內的該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在該第一設備為一供電裝置的情況下,該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以一電源線輸入腳位與該第一設備的一電源線端耦接,以由該第一設備供電給該第一接頭內的該第一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接頭具有一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該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以一第二傳輸正端輸入腳位以及一第二傳輸負端輸入腳位與該第二設備上的一第二傳輸正端以及一第二傳輸負端分別耦接;且該第二傳輸正端輸入腳位以及該第二傳輸負端輸入腳位構成一對第二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且該對第二傳輸差動訊號輸入腳位具有一第二共模阻抗結構,使該第二傳輸正端與該第二傳輸負端所帶有的電容充電,並使上述第二傳輸正端與第二傳輸負端所帶有的電容的充電狀況得以用於判斷該主動型光纖纜線與該第二設備之連結。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共模阻抗結構包括:一第三電阻,將該第二傳輸正端輸入腳位接地;以及一第四電阻,將該第二傳輸負端輸入腳位接地。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接頭具有一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在該第二設備為一不供電裝置的情況下,該主動型光纖纜線更具有一第三接頭耦接該第二接頭,用以連結一電源以供電給該第二接頭內的該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接頭具有一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在該第二設備為一供電裝置的情況下,該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以一電源線輸入腳位與該第二設備的一電源線端耦接,以由該第二設備供電給該第二接頭內的該第二電光與光電轉換處理晶片。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接頭呈一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且該第二接頭呈一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A型插頭、一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B型插頭以及一通用序列匯流排微B型插頭其中之一。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65784B|2014-12-21|主動型光纖纜線與電子裝置
US8328434B2|2012-12-11|Universal serial bus | connector having an optical-to-electical/electrical-to-optical conversion module | and high-spe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ntegrated therein
US8696218B2|2014-04-15|Optoelectronic signal conversion module
TW200618202A|2006-06-01|LSI package with interface module, transmission line package, and ribbon optical transmission line
JP5524420B2|2014-06-18|差込プラグ及び対応する差込口の帯域幅を改良する装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TWI398053B|2013-06-01|纜線組與電子裝置
CN102593675A|2012-07-18|具有光和高数据速率电能力并兼容usb标准的连接器组件
TWI384268B|2013-02-01|可插拔小型化光收發模組
US10468830B2|2019-11-05|Paddle card and plug-cable assembly
US10218127B2|2019-02-26|Paddle card and plug-cable assembly
TWI547042B|2016-08-21|轉接器及利用該轉接器之電子裝置
TWI490580B|2015-07-01|光纖連接器
US10148365B2|2018-12-04|Hybrid free air and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US11265087B2|2022-03-01|Compact optic-connecting device
US20210288724A1|2021-09-16|Compact optic-connecting device
CN202204963U|2012-04-25|光电信号转换模块
TW201140967A|2011-11-16|Universal serial bus | connector having an optical-to-electrical/electrical-to-optical conversion module | and a high-spe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ntegrated therein
US10873402B2|2020-12-22|Methods and active optical cable assemblies for providing a reset signal at a peripheral end
CN212181462U|2020-12-18|扩展设备及电子设备
CN109994851B|2022-02-22|无线通信互连系统
US6969265B2|2005-11-29|Electrically connecting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transducers
CN203561773U|2014-04-23|一种影音连接器
CN103474851A|2013-12-25|信号转接线
TW201347432A|2013-11-16|數據傳輸系統及其光纖數據線
CN113193919A|2021-07-30|光电转换装置、计算机主板及计算机主机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8894297B2|2014-11-25|
TWI465784B|2014-12-21|
CN102509986A|2012-06-20|
US20130129283A1|2013-05-23|
CN102509986B|2014-11-26|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S5767907A|1980-10-15|1982-04-24|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connector|
JPS61231513A|1985-04-05|1986-10-15|Hitachi Ltd|Active connector incorporating optical transmission module|
AU5585398A|1996-10-22|1998-05-15|Stewart Connector Systems|Optica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US7415367B2|2003-05-20|2008-08-19|Arcom Digital, Llc|System and method to locate common path distortion on cable systems|
US6854984B1|2003-09-11|2005-02-15|Super Talent Electronics, Inc.|Slim USB connector with spring-engaging depressions, stabilizing dividers and wider end rails for flash-memory drive|
US7499616B2|2006-04-10|2009-03-03|Finisar Corporation|Active optical cable with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778510B2|2006-04-10|2010-08-17|Finisar Corporation|Active optical c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798726B2|2008-08-22|2010-09-21|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ignal transmission means|
US7841776B2|2008-09-30|2010-11-30|Apple Inc.|Magnetic connector with optical signal path|
US8923670B2|2009-11-11|2014-12-30|Samtec, Inc.|Molded optical structure for optical transceiver|
TWI428759B|2010-04-06|2014-03-01|Via Tech Inc|光學usb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2213802B|2010-04-07|2015-02-25|富士康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线缆连接器|
CN101887151B|2010-04-19|2014-04-23|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光收发模块及系统和光收发方法|
US20120183260A1|2010-11-12|2012-07-19|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Accessory with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data circuits|
EP2453273A3|2010-11-12|2012-06-20|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Device with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data circuits|
EP2453279A1|2010-11-12|2012-05-16|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Accessory with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data circuits|
US20120182683A1|2010-11-12|2012-07-19|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Device with magnetically coupled data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data circuits|
EP2453274A1|2010-11-12|2012-05-16|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Device with magnetically coupled data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data circuits|
EP2453281A1|2010-11-12|2012-05-16|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Magnetically coupled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data circuits|
EP2453275A1|2010-11-12|2012-05-16|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data circuits|
US8403571B2|2010-12-07|2013-03-26|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cilitat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s|
US8824838B2|2010-12-07|2014-09-02|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Integrated circuit for facilitat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s|CA2894619A1|2012-12-20|2014-06-26|Icr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usb termination signals over extension media|
CN103577365A|2012-07-19|2014-02-12|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便携式电子装置|
US8688888B1|2012-12-31|2014-04-01|Giga-Byte Technology Co., Ltd.|Computer peripheral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20160218873A1|2015-01-22|2016-07-28|Vermont Secure Computing Inc.|Method and system for securely storing and using private cryptographic keys|
US20160334591A1|2015-05-14|2016-11-17|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Space active optical cable|
CN105093441B|2015-09-10|2017-12-05|江苏亨通光网科技有限公司|一种usb接口有源光缆及其制作装置和制作方法、测试方法|
WO2018221533A1|2017-05-29|2018-12-06|株式会社フジクラ|アクティブ光ケーブル、アクティブ光ケーブルの制御方法、及び、アクティブ光ケーブルの配線方法|
US10247893B1|2017-11-21|2019-04-02|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Opt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and optical cable assemblies with supplemental input voltage|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42881A|TWI465784B|2011-11-23|2011-11-23|主動型光纖纜線與電子裝置|TW100142881A| TWI465784B|2011-11-23|2011-11-23|主動型光纖纜線與電子裝置|
CN201210001058.9A| CN102509986B|2011-11-23|2012-01-04|主动型光纤缆线与电子装置|
US13/588,558| US8894297B2|2011-11-23|2012-08-17|Active optical cable with an additional power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返回顶部]